background

工业园区如何实现碳中和?这些标准中有你想要的答案!--【赫兹电力】

发布时间:2024-04-23 16:43:14人气:

     园区成功肩负起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园区的碳中和对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80%的工业企业已集中在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国的31%,工业园区肩负着实体经济和降碳减污的重大使命。“双碳”目标发布以来,针对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等一系列行动部署和工作指引。例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


一、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
       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宜围绕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总量和降低工业园区碳排放强度两个目标考虑,并从以下六个当年展开设计:

       能源系统清洁化设计
       (1)综合考虑工业园区电、冷、热、水、气能源需求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
       (2)综合评估工业园区及周边范围内分散式风电建设可行性;具备可行性时,宜设计、建设分散式风电,宜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方式,为工业园区提供绿色电力;
       (3)充分评估工业园区屋顶、空地、车棚等闲置的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可行性;具备可行性时,宜设计、建设分布式光伏,宜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方式,为工业园区提供绿色电力;
       (4)勘察、评估园区地热能资源利用的可信性;具备可行性时,宜建设地源热泵系统并利用该系统供热/或供冷;
       (5)在天然气资源充足的工业园区,宜评估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供热、供冷系统建设可行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效率不低于70%;
       (6)针对能够建设分布式光伏或分散式风电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分布式电源发电富足或分布式电源发电和工业园区用电在时间上不匹配时,宜同事部署电储能、水蓄能、蓄热电锅炉、电解水制氢等系统,挖掘工业园区其他可调负荷,构建工业园区微电网,制定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最大消纳为目标的工业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策略,实现工业园区零碳资产减碳效果最大化;
       (7)综合评估工业园区所在地生物质资源状况,生物质资源富足地区可考虑在工业园区或周边区域建设分布式生物质发电系统,为工业园区提供可再生电力;
       (8)不具备分布式电源建设条件的工业园区,宜优先参与由当地电力交易中心组织的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企业自愿认购绿色电力证书(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国际绿证等),实现工业园区外购电力的零碳化;
       (9)工业园区电力系统宜在工业园区各发电节点部署具备无线远程通信功能的物联网测控终端,物联网测控终端至少具备电能计量和远程调控功能,并接入工业园区同意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工业园区能源数据精准追溯;
       (10)工业园区能源系统设备以选用技术先进、高能效节能型产品;
       (11)工业园区企业宜按照GB/T 39091、GB/T 1028的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压余热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2.生产制造低碳化设计
       (1)具备碳捕集封存的工业园区,如企业生产过程中集中排放高浓度二氧化碳,宜在其排放口安装碳捕集装置,并对捕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从而减少工业园区生产过程碳排放;
       (2)工业园区企业宜积极升级工艺,加快实施含碳原料的替代;
       (3)工业园区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废水,宜加装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废水排放满足国家相关行业工业废水排放规定;
       (4)工业园区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储存和处置宜符合GB 18599 及相关标准规定,在分类收集和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中宜采取无二次污染的预防措施;
       (5)工业园区企业宜对自产产品实施产品碳足迹分析,并依据GB/ 33635、GB/T 39253、GB/T 39257、GB/T 39258、GB/T 39259对产品上下游供应商实施绿色供应链评价,通过督促供应链低碳转型,逐步实现产品的零碳化。

       3.基础设施绿色化设计
       (1)新建工业园区或工业园区新建建筑,宜在设计规划阶段植入低碳设计理念;
       (2)工业园区新建建筑宜按照GB/T 50378、GB/T 50878、LEED要求设计、建造和运营;工业园区既有建筑按照GB/T 51141评价标准进行绿色改造;
       注: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建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体系。

       (3)工业园区建筑宜分解工艺和行业特征,统筹兼顾,积极采用低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做到材料和设备的多层次开发与高效利用;
       (4)工业园区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改造,建筑材料宜考虑减少生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
       (5)针对工业园区既有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宜进行保温层、隔热层改造,更换老旧建筑门窗,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能;
       (6)工业园区企业宜按照GB/T 15316的规定开展设备节能监测;
       (7)工业园区制冷空调设计宜采用高效绿色环保设备,空调主机选型宜使用环保型冷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8)优先选用能效等级2级及以上的照明产品,提升工业园区建筑照明系统用能效率;同事,白天室内照明宜积极运用自然光源;
       (9)具备地热能条件的工业园区宜建设部署地源热泵,工业园区常年具有供冷需求且所在区域年均气温小于12℃的,可考虑利用自然冷源进行供冷;
       (10)工业园区与区内企业宜综合考虑污水和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选择综合效益较好且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处理方案,如无污泥或极地污泥污水处理工艺,并考虑污泥低碳化处理途径的可行性;
       (11)新建工业园区或工业园区新建建筑,宜考虑建设BIPV发电系统,增加工业园区零碳绿电供应;
       (12)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和低碳工程车辆在工业园区的应用,工业园区公务用车、班车、摆渡车、工程车等宜逐步新能源化,减少燃油使用;
       (13)工业园区宜推广太阳能路灯、智慧路灯。

       4.资源利用循环化设计
       (1)工业园区重点用水企业按照GB/T 7119的规定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宜自行建设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同时,部署工业园区雨水回收装置,实现雨水集蓄利用;
       (2)工业园区企业宜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
       (3)工业园区企业宜通过甲烷回收、CCUS等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中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进行捕捉、转化和再利用;
       (4)工业园区宜实施垃圾分类,实现餐厨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再利用;
       (5)工业园区企业产品宜采用绿色包装,包装材料优选低碳排放,高回收利用率材料,有效控制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

       5.运营管理数字化设计
       (1)工业园区企业宜部署智慧工业园区运营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智慧停车、智能安防、移动考勤、访客管理、会议室管理、充电桩管理、班车服务等,提高工业园区人均劳效;
       (2)工业园区及企业宜部署能源系统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动态监控与管理,定期对能源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持续优化能效的改善措施;
       (3)工业园区企业宜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生产工艺过程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生产进度、原材料库存状态、生产设备状态、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数据的自动监测、可视化、统一管理;
       (4)工业园区企业宜不熟企业OA办公系统,提高员工办公效率;
       (5)工业园区企业宜建立碳积分制度,引导工业园区内院通过绿色出行、无纸化办公、垃圾分类等行为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6.低碳管理体系化设计
       (1)工业园区及企业均宜组建专职碳排放管理团队;
       (2)工业园区及企业碳排放管理专职团队宜以工业园区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降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任务,明确职责与分工,通过采用经济、有效的减碳措施,在完成年度碳目标的同时,逐年提升工业园区自主减碳贡献;
       (3)工业园区企业宜按照GB/T 23331规定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4)工业园区宜在能源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工业园区层级碳排放管理体系和必要的管理过程,明确管理职责,提高工业园区碳排放绩效,包括降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
       (5)工业园区宜建立面向区内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管理制度,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量化、报告及归档要求;
       (6)工业园区企业宜部署企业级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强化从生产源头到生产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平台具备碳排放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数据、碳排放配额、其他碳资产管理、碳足迹跟踪等;
       (7)工业园区控排企业宜定期(每自然年)完成企业碳排放盘查,制定合理的企业内部减碳目标与减碳计划;
       (8)工业园区控排企业宜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合理利用碳金融工具;
       (9)工业园区及企业宜建立碳管理团队个人能力提升机制,保证碳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10)工业园区及企业宜定期(每自然年)进行碳披露;
       (11)工业园区企业宜积极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制定减少产品碳足迹的目标与规划,并落地执行;
       (12)工业园区及企业宜积极关注行业内外国内、国际先进的低碳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工业园区企业宜具备负碳方案设计能力,重点关注林业碳汇、海洋碳汇、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技术进展,通过企业边界外减排项目清除,和(或)使用相应数量的碳信用、碳排放配额抵消,实现碳中和;
       (14)工业园区及企业通过碳抵消行为实现碳中和后,宜持续改进,努力提升自主减碳贡献。

二、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
       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评价。工业园区碳中和平阿基围绕工业园区所处碳中和进程进行动态评价,综合考核工业园区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能源与碳排放管理等关键指标,评选“低碳工业园区”和“近零碳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指标围绕能源系统清洁化、生产制造低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字化、低碳管理体系化这六个维度进行构建。

       能源系统清洁化
       (1)能源领域低碳技术应用(10分):包括但不限于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生物质发电、分布式电储能、水(冰)蓄冷、蓄热电锅炉、热泵应用、微电网技术、太阳能供热、重点设施煤改气与煤改电改造、虚拟电厂技术等;
       (2)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20分):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获得的电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是指园区通过自发或外购方式主动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与总电力消费量之比;

2.生产制造低碳化
       (1)产业领域低碳技术应用(5分):包括但不限于钢铁行业使用短流程工艺、水泥行业使用电窑炉、生产过程中使用氢能提点化石能源等;
       (2)碳排放总量下降率(5分):是指园区二氧化碳总量与基准年相比较的碳排放下降率,基准年可采用2020年数据或具有典型年特征的其他年份数据;
       (3)碳排放强度下降率(15分):是指园区内企业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与基准年相较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基准年可采用2020年数据或具有典型年特征的其他年份数据;

       3.基础设施绿色化
       (1)绿色工业建筑比例(2分):是指园区近三年内建设的工业建筑(按面积计)中绿色工业建筑的占比,绿色工业建筑是指达到GB/T 50878二星级及以上的工业建筑;
       (2)绿色民用建筑比例(2分):是指园区近三年内建设的民用建筑(按面积计)中绿色民用建筑的占比,绿色民用建筑是指达到GB/T 50878二星级及以上的民用建筑;
       (3)绿化覆盖率(3分):是指园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与园区规划范围内用地总面积之比;
       (4)交通领域低碳技术应用(3分):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车辆、充电桩、机动车节能技术、新能源路灯、智慧灯杆、智能停车技术、智慧交通控制系统、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以及推广清洁能源机械等;

       4.资源利用循环化
       (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分):是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之比,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分):是指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总量之比,工业用水重复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
       (3)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已回收利用的余热与园区余热资源之比,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回收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出的具有高于环境温度的气态、也太、固态物质所载有的热能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余热资源量按照GB/T 1028计算;
       (4)废气资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已回收利用的废气资源量占园区废气资源的比重,废气资源量是指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的可回收利用的废气量,包括但不限于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电石尾气】黄磷尾气、化工合成驰放气;
       (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2分):是指园区内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量与再生资源收集量之比,再生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木材、废旧轮胎、废矿物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注:主要适用于再生资源类工业园区)

5.运营管理数字化
       (1)碳排放管理平台建立(5分):具备基本碳排放管理功能,例如对园区主要排放源的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溯源,具备良好的自动化水平和可视性,有助于提高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已产生可量化的节能降碳效果;
       (2)企业接入率(5分):是指碳排放管理平台已接入企业数量与园区内企业总数之比;

6.低碳管理体系化
       (1)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3分):已建设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并具备基本碳排放管理基本功能,包括设立专职碳管理机构、制定碳中和目标与规划、建立园区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等;有助于实现园区碳排放降低;有助于实施园区碳资产管理;
       (2)年度碳盘查预披露(4分):园区自行开展或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年度碳排放盘查工作,且核算种类不仅限于二氧化碳,扩展至常见温室气体;园区主动通过网站、白皮书等方式对外披露碳排放盘查结果;园区业主自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年度碳排放盘查工作,且核算种类不仅限于二氧化碳,扩展至常见温室气体;
       (3)碳汇领域低碳技术应用(4分):包括但不限于屋面及立面绿化新型技术、优先使用本地植物、新建林业碳化项目、相关碳汇方法学开发等;
       (4)园区低碳节能相关工作成果(4分):包括但不限于完成碳中和示范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的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等称号。

       依据总得分以及年度碳抵消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工业园区碳中和级别,评定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工业园区、碳中和工业园区和碳中和示范工业园区”中的一种。

为您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
15342214292